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武珞动态

武珞所成功举办《刑事案件接案的认知论和方法》主题讲座

2025-06-24 16:40 来源:

2025620日,武珞所于大会议室开展《刑事案件接案的认知论和方法》主题讲座。本次活动由高级顾问李少波主讲,高级顾问郭倍倍,律所副主任、合伙人徐兴炜、张宏明、王锐,工会主席杨继启,合伙人吴子君、张瑞环、杨栖原、陈孝麟、李雯沁,以及本所律师、实习律师、实习生、部分分所律师和所外律师共同参加。讲座由培训委员会主任郭俊辉主持。

活动伊始,高级顾问李少波以自己21年执业经验为例,围绕“刑事案件接案的认知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他首先分析了自身刑事案件的来源,指出其客户主要来自律师同行、当事人及家属、朋友、校友同事等渠道,并深入探讨了通过专业能力、人格魅力和办事靠谱等特质获得朋友转介案源的内在逻辑。他强调,可持续案源的核心在于信任关系的长期沉淀,成为值得信赖的律师需要不断曝光身份、提升专业能力、保持积极乐观并广泛参与活动,做“时间的朋友”。

随后,李老师重点解析了识别客户需求的关键。他认为,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核心诉求不仅在于追求案件结果,更在于获得清晰的办案思路、结果的确定性以及情绪价值的支持。律师在办案时需要超越单纯的法律技术层面,深刻理解和关注当事人及家属的心理需求。他提到,刑辩律师应通过专业研判努力降低案件的不确定性,努力为客户提供具有“有效性、可能性、明确性”三重价值的服务。就接待客户的重点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李老师表示需聚焦案件所处阶段、背景来源及可能的变化走向,在给出建议时坚持以客户为主导,同时基于法律和事实提供客观准确的判断。

最后,针对青年律师成长,李老师提出“动态身份曝光”策略:将个案及实务成果提炼转化为理论要点,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在研讨中展示专业见解,而后将活动中了解、学习到的类案通过归纳研究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刑事辩护是持续而长期的事业,刑辩律师以专业为矛、靠谱为盾,自然会成为客户危机中的第一选择。”

交流互动环节,多位在场律师就案源拓展、客户沟通策略等实务问题与李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与谈环节,专职律师刘飚立足双重职业视角分享实务洞见。在拥有29年检察系统工作经历的刘飚律师眼里,刑事辩护最重要的仍是事实与法律本身。他以自己所承办的重大涉黑案为例——当事人及家属多次协调未果,最终凭借刘飚律师其辩护团队梳理出关键程序漏洞,使羁押两年的嫌疑人成功取保。他指出,当前司法实践或多或少存在沟通效能的代际差异与执法审判上的思维惯性,青年律师应当根据案件的情况、沟通对象的特质采取灵活的沟通方式。

刘飚律师主张回归法律本位的“静默辩护”,用扎实的事实重构与法律论证说话,与高级顾问李少波的辩护路径形成鲜明且互补的对比。

律所副主任、合伙人张宏明则聚焦专业信任链构建讲述其获客路径。张律师提到,执业多年来,超过八成的案源均来自同行及客户转介,究其根本,在于塑造靠谱的职业印记。他从客户、法官、音乐节所结识的网友等多渠道案源为例,印证了“因日常靠谱而在需要时被想起”的获客本质。与李老师所提到的——“真正的案源开拓,始于每一次法律咨询的认真反馈,成于每一份裁判文书的专业呈现”观点相呼应。

随后,工会主席杨继启,合伙人吴子君、陈孝麟,专职律师夏一仕依次上台,分别从不同维度分享了相关实务经验。

活动最后,高级顾问郭倍倍作总结发言。倍倍老师深度剖析当前司法实践中的困境,他表示,在此背景下刑辩律师更需深挖有效辩护的核心——通过对案件事实的精准还原和法律适用的创新论证,在既定框架内推动案件向有利方向发展。

他特别强调,武珞所多年来持续接纳法科生到所实习实践,正是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关键实践。“当学生对律师职业的认知仍停留于影视剧时,律所有责任展示真实社会中的价值创造。”倍倍老师提到。

最后,倍倍老师呼吁参会青年律师将本次讲座学习到的方法论转化为行动,以真诚积累人脉,用专注打磨专业,借沉淀建立品牌。

本次讲座通过多元视角,系统性解构了刑民事接案的认知体系与方法路径。武珞所将持续构筑开放共享的专业生态平台,深化行业前沿方法论研究,不断为律师赋能,提升律师群体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常态化举办高质量研讨活动,促进理论实践融合创新,为律师行业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