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武珞动态

相约星期二丨礼物

2022-07-11 15:36 来源: 湖北武珞律师事务所

上期武珞夜聊,实习律师王航提到“改善人际关系的最好方法,就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其实给别人送礼物也是一种感恩,连接他人的方式。

有人会把多年前收到的一支钢笔留存至今,有人会为了心爱的人专门去学素描,把对方的相片画下来当做礼物,有人会因为收到一只宠物高兴很久,有人会理解父母的伤病衰老,给他们买一只洗脚盆。礼物的背后是一段段珍贵的记忆,又承载着我们许多的情感。你有没有送出或者收到过一两个难忘的小礼物呢?一起听听这些礼物背后的故事吧。

从一张军训时候带笑的照片,到火车站的表白,从当初家人的反对,到现在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唐逢进律师分享了他和夫人九年曲折的情感经历,最令大家动容的还是他讲到曾流泪决心分别又不忍离开彼此时的那句“你回去吧,你不要回去。”

“说起送礼物,其实每个节日于我而言都挺重要。自己很少去网上买礼物,在节日的时候会送她一些亲手做的小东西,画的一些画、手绘的鞋和包、十字绣的鞋垫......送到最后发现技能穷尽了,会尝试学着去做些新的东西。回想起来,我觉得好的感情需要点坚持,压力有时也是一种考验,两个人若是真心就别轻言放弃,剩下的交给时间去证明吧。”

说到在感情方面遭遇来自家里人的压力,实习生曾旭辉聊起了他高三时懵懂的爱情和遗憾,因为面临高考,在父亲和学校双重的压力下,他最终还是主动提出了分手。

有句话说,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听完这个大一男孩的故事,大家似乎有种“青春已逝”的伤感,不禁感慨,年轻真好。

对于爱情的解读,郭倍倍老师说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讲,我们谈恋爱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在不同的时空里,我们都可以遇到合适的人?抛开情感因素从原理上讲,其实一个人从个体到家庭到社会的过程当中,一直会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他会好奇异性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会怎么去看问题?所以在不断成长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是通过异性来发展我们对外面世界的探索和疑问。

在探索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个性格比较相投的人,我们可能会觉得那个人就是真命天子。但其实比起没有压力的简单的校园环境,我们步入社会后面对持续的、长期的来自于家庭、社会的挑战,面临职场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时的感情,才是真正经受过考验的。

为什么定的主题叫礼物?实际上礼物是我们跟身边保持一定社交关系的人,如何跟他们建立一个长期关系的方式之一。有的时候要保持一个适当距离的关系,需要我们通过连续地长期地,甚至是形成习惯的表达才有可能做到。

就像逢进律师所说的,他要给他的妻子送个性化的礼物,他不希望是一个在外面能够买到的东西,是要加上我们个人对他的情感在里面。不断地、持续地来使得对方和他一起共同去面对那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比方说我们怎么处理和岳父岳母、公公婆婆之间的关系?如果彼此之间没有一些重大的事情,使得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够联系得更紧密,我们去要求别人像儿子女儿对父母那样,这不现实。

在这种过程当中因为本来沟通就少,我们如果通过外在的例如送礼物的方式,去沟通夫妻、亲子或者其他亲密关系,去表明心里其实是经常惦记着他。有了这样一个基础的话,很多的矛盾可能更容易得到化解。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一上来就去讲道理,很多时候往往是行不通的。

其实我们一生当中,亲戚家人朋友算起来真正比较亲近的就几十个人,这几十个人如果我们自己还不去用积极的方式,不通过礼物以及礼物背后的心情、感情去建立这种关系的话,我们会慢慢变成一个孤家寡人。

有人会说我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那是因为你还没到孤独终老的时候,所以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积极?心理学里有一个分支叫积极心理学,一方面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同时不能够变得封闭和冷漠。因为在降低自己期望值的同时是很容易变得封闭的,所以还要积极的去构建这些关系,特别是那些你不想做的事情,你还是要去做。”

对此陈佳老师回应道:“其实恋爱也是人生中的一种挺难得的礼物,有句话说‘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这些感受不是说想要就可以去实现的,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有的时候我们单方面想要去建立的一个关系,它可以是友情关系、合作关系、家人关系,但是你单方面想建立一个爱情关系,就需要有很多内外因素一起作用,所以如果一个人在人生当中能拥有一段美好的恋爱体验,其实就是获得了一份人生的礼物。

现在自己对礼物有了另外的一种解读,我会觉得比如我就是父母所需要的,那就把自己当做一个礼物送给他们。其实从小我就希望脱离我妈的掌控,现在我觉得她年纪大了,为了理解或者说给她一些中老年时代的慰藉,我会再把自己送给她去控制。现在去她那里吃饭,我就不像平时那样节食,会去顺从她的想法,你做什么我就吃什么,我觉得这些都是我送给她的礼物。”

小伙伴们陆陆续续地离场,我们的话题也从最开始的礼物聊到了爱情,从爱情跳跃到了中年男人的压力,最后不知怎地就聊到了死亡,一个自己此前从未思考过,似乎遥远陌生又有些神秘的话题。

“我常常会觉得在死亡那一刻人应该是拥有最大的自由的,会比在爱情中更自由,因为你没有办法再提出任何要求,别人也不能要求你,瞬间就会达到一种很极致的状态。我们在人世间都做不到,哪怕是抱着再好的心态去经营一段关系,你非常希望不给对方压力,但就是会有情感上的羁绊,会不那么自由。”

“实际上《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将死的老人与一个对生活有着这样或那样想法的年轻人的对话。面对死亡我们可能会容易变得消极,所以在到达死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积极,这种积极不是那种被卷、被推的状态,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豁达,要做到其实很难。”

“所以生活的终极问题是应该怎么去活着,怎么活得有意义吗?似乎人类就是这么一种对意义感上瘾的生物,要是没有这个意义感,我们可能都对抗不了死亡。”  

“所以葬礼实际上是让生者用些仪式化的方式去面对死亡,在寄托哀思的同时获得了一种力量,你会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同类在一起,大家共同去面对死亡这种未知的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东西。”

“生活中其实很少有这种机会和场合去讨论死亡,我们从父母那里也找不到答案,很多人会在书本里或靠自己每到夜晚时候的想象。真正接近死亡的那种恐惧,其实是远大于好奇和幻想给到你的满足感,所以趁着死亡离我们还远的时候,可以去思考一下,在安全距离里面去向往一下,留一些空间。”

最喜欢的《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王羲之对于生死的思考。我们何以为生,又该如何看待死亡?是自我逃避还是勇敢面对?

正如陈佳老师所言:“也许我们度过了这样的一个对死亡去努力探索的夜晚,在许多年以后,我们生命的最后时刻,当死神真的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应对他的样子可能会跟别人有一些不同,或许多一点点了然,多一点点从容。这也是一个美好的期许,对人生最后时刻抱有的期许。

人们常常会去讨论一个人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我们谈论死亡不代表我们悲观,相反可能是我们的乐观直抵生命的尽头。”


文字|丁逸夫

编辑|邓培

审核|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