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武珞动态

武珞研究院|陈虎:院所共建法治人才模式探讨

2020-10-11 16:36 来源: 武珞律所

注:本文整理于武珞研究院成立大会上陈虎老师的讲话。

嘉宾:武珞律所高级顾问陈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2009-2011),香港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2018-2019),纽约大学等研究机构短期研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商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泰国吞武里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特聘教授。出版有《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不激不随》、《给法科生的信》等著作多部,《穷人能否获得公正审判》、《审判故事》、《法律工具主义》等译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全国博士后特别资助等课题多项。曾获陈光中诉讼法奖学金、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方德法治发展研究奖等科研奖励多项。

院所共建法治人才模式探讨

在一个活动上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青年律师学习理论有没有用?”一个实务律师大概是这么回答的:“你们不要听这些学者的忽悠,理论一点用都没有。你们还不如学学社交礼仪,还不如学学怎么跟当事人沟通,还不如学学谈判技巧,把案子费用提上去才是王道。”然后青年律师中好多人都在频繁点头表示赞同,这个时候我发现我的责任和义务来了。

我当时说,这位律师讲的我非常认同,如果说您的观点认为学术话语毫无用处,我举双手赞成,因为在法庭上你如果能够让对方心服口服,是没有必要非要用理论语言来表述的,更没有必要说以上观点来自于德国学者罗可辛。所以我说学术语言没有用,且我非常认同你把它隐藏起来。但是如果你说理论思维没有用,我可是不能赞同的。所以你讲的理论没用,到底是指理论话语还是理论思维,我想必须给年轻律师做一个拆分与辨析,否则这是一个混沌式的不当误导。

我们来将理论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如果我们学的是假理论,这个理论肯定不能用对吧?第二个,如果我们学的是真理论,但它是三流理论,也不能用对不对?第三个,如果我们学的是真理论,同时又是一流理论,但你的案子太low,用不上。我们无非是这三种情况,无论你是哪一种,我觉得都不是理论没用。因为要么是你选错了理论,要么就是自己案子太low。真的到了发展最后阶段,你经验积累了,或者是名望提高了,接到的案子越来越尖端了,就会突然发现理论有用了,所以开始专家论证了。所以现在虽然在为生存奔波,但谁能有长期主义,每天学上半个小时的理论,谁将来就能够不需要专家,自己就能论证。

院校共建对大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这里年轻律师多、理论深厚的老师多,尤其是何荣功老师,当然不光是因为何老师的学养深厚,也因为他所在的学科领域对大家的帮助更直接。所以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学会用客体辩护,也就是俗话说的抠字眼、法理解释学,便能形成一语中的的穿透效果。

何老师经常给大家讲案例,让大家感觉奇虎灌顶,就是因为很多案例他都不是简简单单从法条的字面意思进行解释,而是直接探究这个法条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比如何老师讲盗伐林木罪的案件,我觉得就非常有启发。

我们不是经常说律师说话被打断吗?打断不是因为论证链条太长了吗?而论证链条要压缩,不仅仅是要截取,而是要换一个辩护的角度,这没有理论支撑是根本做不到的。年轻律师很难用客体辩护,因为你根本看不到法条背后的立法目的是什么。所以理论怎么可能没用,专家论证全在用这种方式。你看我们没做过律师,但是何老师经常给检察院提供专家论证,为什么?还不是理论指导实践。

话分两面说,别以为学者就很厉害,反过来有时候我们要向实践学习。所以我说第二个层面叫实践提炼,有的时候我们天天讲司法考试,把这个法条讲了很多年,居然很多地方都没注意到。

举个例子,我想问大家,二审判决什么时候生效?其实当一个律师把这个问题提给我的时候,我脑子一咯噔。如果是年轻学生问我,我会很直接地回答他,但一个执业20年的律师问我二审判决什么时候生效,我就知道背后一定有案子,他一定查了好久。所以我就犹豫了,我说你碰到什么事了?不敢轻易回答,否则会显得我理论素养很薄弱。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看起来我们学者很熟悉的法条,在律师面前仍然像个幼儿园的孩子一样。背后真正的实践困境是什么?学者能直接指导实践了?不是,有时候必须躬身出去,跟大家在一起打成一片,这样便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课题,然后去搞研究,彼此相互促进,所以院校共建这点特别重要。

这里有这么多年轻人,将来还会有更多。在这个背景之下,我觉得就会形成穿插性。人才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穿插,法条也搞得懂,课题也看得到,所以这两者之间的穿插会让大家成为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武珞人。要给武珞人下一个定义的话,我觉得在生活方式上叫平衡,在业务上就叫穿插,这两者之间就是构建我一生两大支柱的东西,两者之间都不走极端。

所以我觉得为什么不能在琐事里面找到意义呢?天天装订卷宗,每天在那抱怨也无济于事,但是你以学者的眼光看待自己装订卷宗的琐事,你突然发现了意义感,你开始研究卷宗制度,开始研究中国的侦查卷宗为什么要这样排列了,你突然发现琐事有了意义。所以我告诉大家,当你做琐事的时候,请以我们的眼光来看待它。当你去谈那些宏大理想的时候,请以律师的身份来质疑它。你不停地穿插,你才是真正的人才。

所以我最后讲一句话,当一个学生觉得自己做的琐事没有意义的时候,我跟他讲了一句话,刺激了他的一生。我说动物活在动作当中,只有人才活在意义当中,如果你盯的是装订卷宗的琐碎动作的话,说明你是个动物,你应该去看到卷宗背后的结构和意义,那时候你才是个人,才是个法律人。